Ruby Liu MY
一站式心理自療平台,紓解情緒,照顧心理健康。
你還記得兩三年前的境況嗎?你上次旅遊的地方是哪裏?隨著入境檢疫措施放緩,香港人逐漸拾回旅行的節奏,重新搜集地圖上的風和日麗。筆者記得曾經在阿姆斯特丹前往荷蘭北部的艾夫特琳主題公園,在火車上聽著《旅行的意義》,酣然入夢。當時的我,摸不透旅行的意義,體會到旅行的過程不全然是快樂的,遇上的人與事也不一定全存著善意。只是相信無論如何,旅行的所見所聞所經歷的,終歸也屬於自己,這些經歷從此便是「我」的一部分。
事隔多年,世界的秩序變了,旅行的珍貴再次浮現。重新出發之前,或許我們可以重新思索旅行的意義:
旅行為我們的心理帶來什麼正面力量?
為何旅行彷彿對心靈有著股魔力?
在這裡,我們會從心理學角度探討旅行的意義。
在壓迫的都市生活,權力彷彿是每天經歷的課題。可能是上司和下屬、家庭成員間、浪漫關係間,權力都在微妙地為各種關係帶來變化。然而,外遊一趟時,決策的權力回到自己手上,不論是計劃行程、在旅行途中,我的計劃由我定,自己是旅程的 “Big Boss”,在心理學是「賦權」的過程。心理學所指的賦權能夠「充分反映一個人對事情的掌控感,積極參與自己的角色,富內在動機。」旅行的過程給予旅者種種做決定的能力,旅者自己訂立行程和目標,成就了自我賦權。
值得一提的是,網絡資訊流通的世代能夠提升旅者自我賦權的能力。無論是Youtube的影片、Instagram或Facebook內的遊記,甚至是Netflix內的紀錄片(如《世界小吃:亞洲/ 拉丁美洲》 );這些用家原創內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提供了大量清晰和豐富的資訊,使旅者更能設計出符合自己心水的行程,避過可預料的伏位。不僅提高了旅者的自主性,亦提高他們在旅程中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對自我能力的認同。
閱讀Eat, Pray, Love(一個人的旅行) 時,很喜歡一個意大利詞彙 “Bel far niente”,意思是「無所事事之美」。不同旅者的遊歷風格不一,但有一個共同點是,旅行時總能不經意發掘美好的人和事,久而久之也誕生了 "serendipity"(不經意發現的美好事物)這個詞語。
旅行中這種難以預料的可能性,甚至可以減少平日常出現的「享樂適應」(hedonic adaptation)。人類對於「愉快」或「痛苦」的情緒都會有種適應力;享樂適應形容快樂感無法維持太久,如果我們想要感受同樣程度的快樂,通常要得到更多滿足,有如永無停歇的循環,故也有「享樂跑步機」(hedonic treadmill)之稱。
有韓國研究調查200多位旅客的生活滿意度,發現他們的生活滿意度在旅行前的15天提升,並在旅行後一個月內維持。除了是計劃旅程時的預期喜悅(anticipatory joy),相信也是 “serendipity” 和 “savoring”(「品味」,即有意識地享受當下的正面情緒,增強生活裡正向經驗的能力)在發揮作用,使快樂感延長。
筆者曾經和Airbnb認識的旅人,結伴到哥本哈根的克里斯欽自由城(Christiania),一個宣稱無政府主義、實行公社制度的區域,住着不少藝術家、音樂家、無家者、吸毒者和其他社會邊緣分子。看著旅伴在檔前和戴上面具的毒販進行買賣、坐在地上吸大麻、看格陵蘭人在寮屋閣樓睡覺,邊走著邊大開眼界,甚至進入心流(flow)的狀態,渾然忘我地沉浸在旅行的心智狀態。那個奇異的晚上多年來也牢牢記在腦海裡。
(日間的克里斯欽自由城。圖片來源:Contiki)
而事實上,研究指出,體驗性的消費(experimental purchase)如旅遊、去主題公園、上瑜珈班等,相比物質上的消費(material purchase)如買衣服和手袋,為人們帶來更大的滿足感。首先,體驗性的消費更容易幫助建立個人身份和形象、增進社交關係;同時也相對較少機會將經歷與別人比較。
期刊Nature Neuroscience在疫情前,研究紐約市和邁亞密共132個人,為期三至四個月,以了解日常生活中的行程變化如何影響快樂感。除了計算他們的抑鬱和焦慮指數,亦請他們安裝全球定位系統和定時回答有關情緒狀態的訊息。結果,研究人員發現參加者如同一天到訪更多地方,並在這些地方待相若時間,他們更傾向擁有「快樂」、「興奮」、「輕鬆」等正面情緒,能夠被新奇的事物刺激。
有些參加者的磁力共振(MRI)掃描顯示,新奇和多元化的日常經歷能夠激活紋狀體,也是大腦中處理新奇事物和獎勵的部分。該研究再而指出,每天看到更多風景轉換、有更多環境帶來的感官和認知刺激(environmental enrichment)、有更多元化經歷的人傾向更快樂。
走訪陌生的地方能帶我們走出習慣性的生活規律,放下既有的生活模式和習慣、甚至是固有想法、學習以新的方式處事、在旅程中學習調節期望與現實之間的落差;在好奇心和開放的態度下重拾初心,提升幸福荷爾蒙。
說到這裡,可能你會暗忖:「咁幾時到我去旅行?」以旅遊作為療癒身心的自我關懷方法,的確令人期待。但假如我們能夠將旅行中發掘新奇事物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裡,每一天也可以是一種歷險。上述研究指出,即使是日常的微少行程轉變,例如在家裡運動、到家附近的街道散步、走一條新的的路線去雜貨店,也可能產生類似的精神效益。
我們能夠將這種探索世界的初心滲透日常,例如在每天或每周的時間表中,安排幾件行程以外的事,走一條新路線上班、在週末發掘一間新餐廳午膳、看一本新書/ 一齣戲,為自己安排新的體驗。將好奇心放入日常,每天也是一段旅程。
引用Ralph Waldo Emerson的一句:「我們走遍世界尋找美,但我們必須要懷揣著美,否則就無處可尋。」(Though we travel the world over to find the beautiful, we must carry it with us or we find it not.)
讓我們對這世界好奇,信自己的真理。
參考資料:
Mendes-Filho, Luiz & Mills, Annette & Tan, Felix & Milne, Simon. (2018). Empowering the traveler: an examination of the impact of user-generated content on travel planning. Journal of Travel & Tourism Marketing. 35. 425-436. 10.1080/10548408.2017.1358237.
Kwon, Jangwook & Lee, Hoon. (2020). Why travel prolongs happiness: Longitudinal analysis using a latent growth model. Tourism Management. 76. 103944. 10.1016/j.tourman.2019.06.019.
Heller, A. S., Shi, T. C., Ezie, C., Reneau, T. R., Baez, L. M., Gibbons, C. J., & Hartley, C. A. (2020). Association between real-world experiential diversity and positive affect relates to hippocampal-striatal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Nature neuroscience, 23(7), 800–804. https://doi.org/10.1038/s41593-020-0636-4
Gilovich, T., Kumar, A., & Jampol, L. (2015). A wonderful life: Experiential consumption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25(1), 152–165. https://doi.org/10.1016/j.jcps.2014.08.004
Edith Cowan University. (2022, June 23). 'Travel therapy': Could holidays help mental health and wellbeing?. ScienceDaily. Retrieved December 1, 2022 from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2/06/220623091229.htm
Travel And Exploration Spark Happiness, Study Suggests.
Tourism as a dementia treatment based on positive psychology.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261517722000693
Ruby Liu MY
「賽馬會心導遊+計劃」心理健康推廣主任
已加到「我的練習」讓你隨時新增或翻閱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