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con

我們關注你的個人資料私隱

我們不會向第三方透露閣下的個人資料;同時你的身份亦不會被辨認。

Close icon
其他註冊方法

來繼續你的旅程

Close icon
其他登入方法
Facebook
Google
Apple

已有帳戶? .

點擊「註冊」即表示你同意我們的使用條款及細則個人資料收集聲明私隱政策Cookie 政策同意書

還未有帳戶? .

忘記你的密碼?

請輸入你的電郵地址。你將會收到重設密碼的電子郵件。

Close icon

請查看你的電子郵箱

請在此輸入電郵中的六位驗證碼和新密碼。

收不到電郵嗎?請檢查你的垃圾郵件資料夾,或使用其他電郵地址

【2024年度詞彙】你有大腦腐蝕(Brain Rot)嗎?

30/12/2024 4 分鐘
profile pic

Ruby Liu MY

read icon 閱讀 501
|
share icon 分享 0
從社會看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101
微觀心理學
自我探索
大學生

免費登記

一站式心理自療平台,紓解情緒,照顧心理健康。

Boon tour guide image

坐在工作桌前,我看著讀到還不夠三分之一的文件,按捺著要打開Instagram看reels、到討論區逛逛有什麼熱話的衝動、邊猜想著朋友回覆了訊息沒有…… 然而,其實我知道Instagram的梗圖大抵千篇一律,討論區的話題也沒多新鮮,只是我習慣了有事沒事都開手機看看,反正不用投放什麼心力。同時,當我看到一些稍為深奧的文章,也很自然地略過不深究。本來我以為這沒什麼大不了,但逐漸才發覺不勞動的大腦有如放久了的水果,會慢慢爛掉,失去其清爽靈活的本質,有如腐蝕中的大腦,出現「Brain Rot」。

brain rot

(圖片來源:University of Oxford官方Facebook)

「大腦腐蝕」並不罕見,從「Brain Rot」最新出爐成為牛津大學出版社的「2024年度詞彙」便可見一斑。這詞彙聽起來可能陌生,但其實早在1854年已經出現。作家Henry David Thoreau在散文集《湖濱散記》(Walden)裡,以「Brain Rot」來批評社會傾向推崇簡化的想法,貶低深入而複雜的思想,導致人們思想與智力的下降

演變至二十世紀的「Brain Rot」,則描述我們長時間在線上,將心力花在瀏覽社交媒體、觀看影片和迷因等瑣碎而不耗腦筋的資訊,帶來心理和認知能力的衰退。當我們每天打開手機都迎來海量資訊,容易被動地吸收,偏好簡單而不耗腦力的內容,漸漸忽略內容的深度和質素;看起來吸收了很多資訊,實際上卻放棄了更多思考和想像的可能

當腦袋有如長期保持最低限度運作的機器,沒有了思考作潤滑劑,深度分析事情的靈敏度和能力會愈見遲鈍。然而,「Brain Rot」其實充斥日常,例如「Doomscrolling」(末日滑手機:不斷閱讀令人沮喪的資訊和新聞)、「Zombie Scrolling」(殭屍滑手機:漫無目的地習慣性滑手機),近年TikTok、Reels、Threads、各種事件「懶人包」的流行也加劇了此情況

長期在線上 帶來走下坡的專注力?

大量研究發現,互聯網縮短我們的注意力、削弱記憶力、甚至影響我們的認知能力表現。加州大學爾灣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的教授Dr. Gloria Mark發現我們的專注力正急劇下降:在2004年,她的研究團隊發現,參加者在任何屏幕上的平均注意力為兩分半(150秒);到2012年,平均注意力降至75秒;至近年則已降至47秒。除了消失中的專注力,當我們嘗試不斷跟上社交媒體內的各類資訊,更有機會導致心理負擔過重,轉化為焦慮、壓力和其他消極情緒,進而影響心理健康 。

brain muscle

防止腦腐小方法

要防止腦腐,最有效的方法當然是替它「保鮮」—— 透過吸收富營養,多元而適量的資訊來保持它的健康和活力:

  1. 檢視自己訂閱的內容、留意經常吸收的資訊,及已訂閱媒體的多樣化
  2. 為自己創造「資訊金字塔」(Content Myriad),選擇益智多元的內容;例如金字塔的底層是深度專題影片/ 文章和時事資訊、中層是有趣且能豐富眼界的內容如紀錄片、頂層是本週熱話、迷因等;提醒自己吸收更多底層資訊,避免漫無目的地瀏覽頂層資訊
  3. 限制螢幕使用時間,如善用屏幕使用時間(Screen Time)功能(可參考「演算法的時間陷阱」文章)
  4. 投入深度工作時,可關閉訊息通知、不相關的分頁,開啟手機的「專注模式」,避免心神遊走
  5. 進行數碼排毒,安排無科技時段(Tech-free Hours),如每個早上醒來的一小時/ 睡前一小時,選擇上網以外的活動如運動、拉筋、靜觀、閱讀、寫作、藝術創作、學外語、種植
  6. 為自己安排深度思考/ 閱讀時間,例如聽Podcast,探討各種議題,文化和歷史、時事和人際關係;參與互動和討論程度較高的平台如Reddit和Quora
  7. 練習離線,感受更多真實生活;例如在週末和朋友或家人來一場桌遊之夜、結伴到離島逛逛、往海邊走走,發掘不同地區小店;與人面對面交流,不只透過手機螢幕,從別人的眼睛看世界,保持提問、思考和感受的習慣

說到底,我們是自己大腦的主人;要避免大腦不知不覺地腐蝕,不如先問問自己想活出怎樣的生活風格,回望自己過去一天、一個月、一整年,光陰都消耗到哪裡去,有沒有盡力活出自己理想的生活?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不管過去有沒有做到,也可以從此刻開始,從微少事情做起,推動態度上的轉變,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 


參考文獻/ 文章:

Moshel, M. L., Warburton, W. A., Batchelor, J., Bennett, J. M., & Ko, K. Y. (2024). Neuropsychological Deficits in Disordered Screen Use Behaviour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Neuropsychology review, 34(3), 791–822. https://doi.org/10.1007/s11065-023-09612-4

Tandon, A., Dhir, A., Almugren, I., AlNemer, G. N., & Mäntymäki, M. (2021). Fear of missing out (FoMO) among social media users: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synthesis and framework for future research. Internet Research, 31(3), 782-821. https://doi.org/10.1108/INTR-11-2019-0455

Przybylski, A. K., Murayama, K., DeHaan, C. R., & Gladwell, V. (2013). Motivational,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correlates of fear of missing out.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9(4), 1841-1848. https://doi.org/10.1016/j.chb.2013.02.014

Elhai, J. D., Levine, J. C., Dvorak, R. D., & Hall, B. J. (2016). Fear of missing out, need for touch,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re related to problematic smartphone us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63, 509-516. https://doi.org/10.1016/j.chb.2016.05.080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4). ‘Brain rot’ named Oxford Word of the Year 2024.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etrieved at https://corp.oup.com/news/brain-rot-named-oxford-word-of-the-year-2024/

Mark Travers. (2024). A Psychologist Suggests 4 Ways To Combat Digital ‘Brain Rot’. Forbes. Retrieved at https://www.forbes.com/sites/traversmark/2024/12/06/a-psychologist-suggests-4-ways-to-combat-digital-brain-rot/

從社會看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101
微觀心理學
自我探索
大學生
author profile pic

Ruby Liu MY

「賽馬會心導遊+計劃」心理健康推廣主任

已複製
相關文章
Poon profile pic 阿本
已加到「收藏庫」
繼續傾

已加到「我的練習」讓你隨時新增或翻閱紀錄

rating
你有幾滿意呢次對話?
呢次同阿本傾完之後,你有冇⋯⋯
更願意去傾自己嘅狀況?
更加想喺日常生活中以行動去改善自己嘅情況?
覺得會幫到自己嘅心理健康?
了解多咗點照顧自己嘅心理健康?
感謝你的寶貴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