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by Liu MY
一站式心理自療平台,紓解情緒,照顧心理健康。
按:在《依附理論101(上):什麼影響我們在親密關係中的安全感?》,我們介紹了依附風格的主要類型,包括安全型、焦慮型、疏離型、恐懼型;我們在關係中的焦慮和迴避程度,影響著依附風格的傾向。處於不同親密關係,依附風格都可能有所不同;我們亦可以透過了解內在需求和開放溝通,加強關係中的安全感。
由心理學家Amir Levine和Rachel Heller合著的《依附》裡提到,大約50%的人口屬於安全型依附風格、25%為焦慮型依附風格、25%為迴避型依附風格。依附風格的傾向沒有絕對的好壞,假如我們或伴侶有不安全型依附風格的行為,也可以透過了解自己和對方,及持續的有效溝通,來提升關係中的自在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以下是心理學家們對於在親密關係中建立更安全型依附風格的建議:
心理學家 Carl Rogers曾說:「這是個有趣又矛盾的事:當我接受真實的自己, 我才能改變。」 (The curious paradox is that when I accept myself just as I am, then I can change.)假如此刻的你,常常在關係中感到氣餒或不自在,不妨先問自己:
我理想中的關係,雙方的互動會是什麼模樣?(例如坦誠表達情緒、互相鼓勵、有交帶)
我在關係中的需求和價值觀是什麼?(例如尊重、誠實、忠誠)
然後,再反思自己現時的依附風格傾向和行為,想想在你渴望獲得安全感,或渴望保持距離時,會出現什麼行為?(例如:在社交媒體上發佈合照來獲得安全感;已讀不回來保持距離)這些行為背後,代表了什麼需求?每個人在親密關係中的表現和需求都不同,請帶著好奇心、以不帶批判、平和的態度反思自己的需求。
有效溝通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我們都有不同的依附風格,情感需求也自然不同。透過有效溝通,我們能清晰地表達需求;不耍手段、不腦補、不轉彎抹角,真誠直接地說出需求。
例如傾向焦慮型的人,對親密感的需求較強烈,需要持續確認到伴侶的承諾、關愛和支持;而傾向逃避型的人,身體和心靈上都需要和伴侶保持一定距離,需要伴侶尊重自主性、表達信任和信心。想擁有一段雙方都感覺舒服的關係,就需要與對方維持良好的溝通習慣,讓對方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取替各種感情攻防戰,如過於逼近或刻意疏離。
在表達需求時,可以運用「我」、「需要」、「覺得」這些詞彙,將重點專注於想法和希望達到的結果上。例如,「你在朋友面前反駁我的提議,讓我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我希望你可以尊重我的意見。」我們也可參考非暴力溝通的方法,透過觀察(陳述事實)、表達感受(陳述重視)、需要(重視價值)、請求(滿足需要) ,溫和地表達需求。例如:
「最近每次約你出街都遲到(觀察),
我等到好唔開心,覺得冇被重視(感受),
我想你重視番約好嘅時間(需要)。
下次準時見面(請求),好唔好?」
如果不習慣運用有效溝通,可以把想說的話,事先寫出來,這樣能夠更有信心地向對方表達需求。例如,最近你和伴侶之間,發生了一件令你感到不自在,但未有機會好好溝通的事情;你可以透過書寫反思事情的影響:
合適的時機對於有效溝通至關重要,例如面對面溝通,相比訊息和電話更能即時回應,也更具溫度;此外,雙方皆情緒穩定的狀態下,更能有效傳達感受和需要、接住對方的分享。
我們可以從生活中找出安全型榜樣—— 那些展現出安全、健康關係的人。他們可以是伴侶、長輩、朋友、同事、治療師,以及各生活圈的人。透過觀察他們如何與人互動,我們可以重新想像安全型依附關係的模樣,並從中獲得借鏡;在遇到觸發情緒的局面,也可以試想:如果遇到相同的處境,他們會怎樣做?會用怎樣的角度看待事情?
來自《依附》的「感情清單」,是一個幫助反思和實踐理想依附風格的工具。以下的例子參考了書本內容,帶領大家了解如何透過清單,反思自己在關係中的依附模式:
| Samuel |
| 我們一起了7年。他工作很忙,一天下來可能只傳一個訊息給我。我會因此感到不安,經常腦補,或者傳好幾則訊息給他時,他也只會被動的回覆;平日約會只留在家裡。 |
| 對方被動的態度令我有「他對我的存在感到理所當然」的想法,甚至覺得「他可能已經厭倦了這份感情」。人們常說「七年之癢」,他最近冷淡的回應更是加劇了這份不安。 |
| 焦慮不安;認為對方對這段感情淡了、不想維繫感情。當我回覆對方時,也慢慢變得冷淡,失去熱情。 |
| 自己可能在壓抑對他的情感,嘗試讓關係變得對等;可能他對我日漸冷淡的反應也有同樣感受吧。 |
| 他們會找一個合適的時機向對方表達自己的感受與需要;一起去趟旅行、或者一起培養興趣、活動,增進感情。 |
| 當完成清單後,我才發現自己其實正在壓抑自己的情感,意識到這些行為只會持續自己對於這段關係的不安感;了解到唯有嘗試改變回應方式,和其他積極的解決方法,才能真正維繫這段關係。 |
互信的關係能逐漸療癒焦慮和逃避的傾向。此外,研究指出經常一起經歷愉快的事情,能提升逃避型依附的人的安全感。設計一些專屬彼此的時光,如一起去公園散散步、看電影或電視節目、一起煮晚餐吃;投入相處的時光、對能夠一起體驗生活表達感恩、表達對未來的期盼,也能使安全感大大提升。
在反思自己依附風格和學習有效溝通的同時,也請不要忘記自己本來的光芒。思考自己的興趣、長處和才能、成就和成長;留意自己的內心對話,腦海裡有沒有好好肯定和鼓勵自己?也可以挑戰一直以來對自己的懷疑,或自視的弱點。
有關依附風格的研究指出,許多參與者分享,隨著他們意識到自我的消極想法未必是正確後,他們學習培養更積極的自我形象,自我價值得以提升,並能以更具安全感而非恐懼的心態來面對人際關係。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課題要克服,所以愛從來都不是容易的事。無論你的依附風格傾向於安全還是不安全型,如果關係中的你倆也願意理解、陪伴對方走過那些矛盾與糾結,這樣的愛可能更顯深刻。透過了解和覺察彼此的依附風格、肯定自我價值和需要、學習有效溝通、有意識地實現理想關係,關係也能自在地向前推進。
文獻/ 文章參考:
Levine, A., & Heller, R. (2010). Attached: The new science of adult attachment and how it can help you find—and keep—love. TarcherPerigee.
Dansby Olufowote, R. A., Fife, S. T., Schleiden, C., & Whiting, J. B. (2020). How Can I Become More Secure?: A Grounded Theory of Earning Secure Attachment. Journal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 46(3), 489–506. https://doi.org/10.1111/jmft.12409
Bayraktaroglu, D., Gunaydin, G., Selcuk, E., Besken, M., & Karakitapoglu-Aygun, Z. (2023). The role of positive relationship events in romantic attachment avoida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24(5), 958–970. https://doi.org/10.1037/pspi0000406
Mark Travers. (2024). 3 Ways To ‘Reprogram’ An Insecure Attachment Style, From A Psychologist. Forbes. Retrieved from
Mark Travers. (2024). 3 Steps For Creating A Deeply Secure Relationship, From A Psychologist. Forbe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forbes.com/sites/traversmark/2024/09/02/3-steps-for-creating-a-deeply-secure-relationship-from-a-psychologist/
Ruby Liu MY
「賽馬會心導遊+計劃」心理健康推廣主任
已加到「我的練習」讓你隨時新增或翻閱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