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mmily Cheung
一站式心理自療平台,紓解情緒,照顧心理健康。
早前參加了一個展覽令我很觸動,所以鼓起勇氣,向主辦機構邀約這次心導專訪,成就今天的文章。
走入西環TGIF Cafe,就開展了解「隱蔽」青年的歷程。Cafe搖身一變,變成香港基督教服務處「破格」舉辦「獨白」藝術展的地方。計劃專門支援有「隱蔽」經歷的青年,展覽的作品全部由青年創作,有舞蹈、攝影、寫作等。
展覽的導賞環節,由21歲的Katy最先分享,她透過舞蹈與自己對話,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與它們共舞。她的作品包括播放舞蹈的錄影帶、攝影師拍攝她跳舞時的攝影作品、以及跳舞前後畫的一張畫作。
Katy中五那年,經歷學業、人際關係上的困擾,被診斷有抑鬱及焦慮,之後沒有再上學,在家一段日子。那段歷程,她形容「我留喺屋企其實係被動啲,唔係我選擇留喺屋企,而係當抑鬱去到好嚴重嘅時候會好攰,好冇能量,好頹,會諗啲唔好嘅嘢,可能想結束生命,好灰完全冇動力起身」。
2021年末,Katy留意到網上流行K-pop,想出去學跳舞,便嘗試踏出家門。最後令Katy著迷的舞種反而是現代舞,「現代舞可以容納唔同嘅情緒、唔同嘅狀態,俾我可以表達到自己,原來人唔開心都可以擺出嚟俾人睇,或者有唔同嘅情緒,又可以透過跳舞跳出嚟」。
所以當是次展覽以藝術為主題時,Katy很想用舞蹈去訴說她當時隱蔽的狀態,「從前我覺得我的人生充滿咗陰影,我可以逃離到所有人所有事,但係永遠都逃離唔到自己,我好憎嗰個好軟弱、好脆弱、好一事無成嘅自己,好憎嗰個走唔出去,永遠都困喺過去嘅自己,唔敢去突破嘅自己,我點樣可以同呢啲黑暗共存呢?」。從作品看到,Katy在黑暗中跳舞,當燈光打在她身上時,黑暗的自己彷彿與影子中的自己共舞,令她領悟到黑和白也有存在的意義,我們不需要拿走任何一個部分。因為黑和白是相互依存的,只有勇敢走進黑暗裡,才能看見真光。
透過跳舞與自己對話,原來她已經不知不覺跟以往的自己和解,「跳舞係一種同自己嘅對話,好感受到當下成個人嘅狀態、呼吸。跳舞好free,冇對與錯,唔會有人批評,係一個好嘅方法俾我去抒發同表達自己,我可以將自己跳出嚟俾人睇,可以將內心眼見唔到嘅掙扎,完全呈現到俾人知。」
跳舞之前,她在畫紙寫上「點解我會變成咁?」;跳舞後,寫上「由今天起,我要好好愛我身體每一個部分」。Katy這份誠實面對自己以及分享自己軟弱的勇氣,令我十分觸動。或許我們都總有一些討厭自己和不敢面對的部分,可能是一些經歷、情緒或想法,它們就像影子般,怎麼努力都無法擺脫。在很多人眼中,「光」代表著希望、美好,「黑暗」則是負面的象徵,但其實沒有黑,甚能有白呢?盼望我們好好欣賞自己每一個部分,每一個經歷都在塑造更美好的我們。
Katy分享一個一直很想實現的夢想,這個夢想亦悄悄發芽了:她很想透過自己的經歷為身邊的人帶來正面的影響,減低社會對「隱蔽」青年、受情緒困擾的人的標籤,「我好想用我少少嘅力量話俾人聽,好多人會覺得我哋好懶、唔肯努力、好唔上進、好無用,但其實我哋真係好努力去生存緊,同埋好努力去面對緊自己嘅難關」,「我希望大家聽到我哋真實嘅心聲之後,會改觀,唔會再有歧視,因為當感受到被愛和關心,會更加願意去尋求協助,或者會想試下行出嚟,然後可能搵人幫手,有新嘅人生。」
令人感動的是,Katy起初對要在展覽中呈現自己的作品沒有信心,但最後做到了,「呢一段經歷,其實一直都仲俾緊力量俾依家嘅我,同埋我真係可以帶到一啲訊息同自己真實嘅心聲俾大眾,我覺得呢件事好有意義。」
表達藝術治療師及是次藝術展助理策展人Winnie Fung與創作的年青人相處後有很大的感悟,,在外界眼中可能會不明白為何「隱蔽」青年「匿埋」,她感受到的正正相反,「我看見一群內在很深很深的地方擁有很大生命力、很有思想 、很有情感的青年,他們有很多說話、思緒、心思,然而未必遇上可以分享的空間、時間、人物,他們很想很想與世界連結,很敏感世界任何反應,然而卻無能為力招架一切,很擔心自己一舉一動會打擾到這個世界,打擾到愛自己的人,然後情願慢慢縮小自己」。
展覽並不是「賣慘」說青年走出隱蔽的故事有多好,而是讓大眾一起走入青年隱蔽的狀況,停留在那裡感受他們的感受,而她想跟青年說的是「我哋一齊陪你去返隱蔽嗰度,你嗰陣時係孤獨嘅, 但依家係有人一齊嘅」。
Winnie更帶出另一個重要的討論,當有曾「隱蔽」的青年嘗試走出來,社會有沒有給予空間機會他們呢?「社會主流論述期望我哋要成為一個點樣嘅人,當你唔可以fit in喺嗰種期望入面,就會覺得你打攪緊個世界」,現實的情況的是「當有曾隱蔽的青年嘗試走出來,可能步伐較主流社會期待慢,可能又會聽到批評聲音,自然又會入返去當初的狀態;當他們再入返隱蔽狀態時,又會被批評,『都話咗你㗎啦,你又係咁樣啦』,但其實社會沒有給予機會慢下來的人......」
每一個人都值得被看見,即使「隱蔽」青年都有他們背後的故事,關鍵是在於你願意停下來細聽嗎?當社會標籤他們是「隱青」、「廢青」,但不去了解他們的故事、心聲,而貿然貼上這些標籤,又是否負責任呢?
最後想以Katy的剖白作結,或許會讓大家有另一番體會,「我當時好怕自己嘅存在,為人哋帶來麻煩,我好驚自己打擾到人,或者成為到人哋嘅負擔,我唔想阻到人哋,或者令到人哋唔開心,或者令到人哋覺得有壓力,所以我寧願唔開心收埋算,我都係唔出去」,我聽得出Katy是一個為人設想,很顧及人感受的人,我很相信若我們能夠放下對不同人的既有想法、放下正常不正常的論述、放下沒有建設性的批評,懂得易地而處,相信每個人也是獨特的,一定會有不一樣的體會,亦很想跟在每一個角落裡努力生存、努力生活的你說:「你已經很努力了,嘗試不被過往的經歷定義自己,我們都要視自己為珍寶,好好愛自己!」
Kammily Cheung
「賽馬會心導遊+計劃」心理健康推廣主任
已加到「我的練習」讓你隨時新增或翻閱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