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by Liu MY
一站式心理自療平台,紓解情緒,照顧心理健康。
如果將自己形容為一塊烤多士(Toast),你會是一塊怎樣的多士?
近期,韓國年輕上班族間流行著「Toastout」(烤多士族)這新興詞語。他們自喻為烤多士,因為多士在烤到焦黑之前,外表仍然金黃焦香,但其實裡面已經乾硬不已。「Toastout」呈現了我們身心疲勞但表面無恙的狀態,引來不少人的共鳴。韓國網民更將「Toastout」細分成不同類型,例如「生菜烤多士」,形容自己如夾著軟塌生菜的多士般沒精打采。
這有趣的比喻,為我們帶來點點啟示。可能我們都曾活得像塊烤多士,努力過活、拼命無恙。然而,假如我們沒有適當紓緩壓力,便有機會由「Toastout」發展成「Burnout」。
過勞/ 倦怠(Burnout)是由未有充分處理的慢性工作壓力所致,主要特徵包括:
雖然「Burnout」主要應用在工作層面,但事實上,壓力源無處不在——工作、學業、家庭、感情、人際關係、經濟,以至個人意義感、成就感等等,日復日牽動我們的思緒。
美國心理學會的2023年年度壓力調查(Stress in America)顯示,年齡界乎18-34歲的受訪者中,67%指壓力令他們難以集中、58%形容完全難以承受日常壓力、近半指出大部分日子裡的壓力令他們難以正常生活。
生活在繁囂之中,我們一覺醒來又展開忙碌生活,各種微壓力、小情緒悄悄累積。然而,壓力是絕對的壞事嗎?沒有壓力的話,我們又會否失去行動的動力?
壓力出現時,容易觸發我們的「戰鬥或逃跑」身體反應。這些反應來自自我保護機制,帶來一系列的荷爾蒙和生理改變,以幫助我們的祖先逃離威脅,如避開野狼和毒蛇。
來到現代,當我們感受到威脅、無法招架,甚至丟臉時,會觸發一條訊息傳導途徑HPA軸(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釋放皮質醇(cortisol)、腎上腺素(epinephrine)等壓力荷爾蒙。這些荷爾蒙透過血液移動,造成各樣的身體反應,如心跳加快以改善氧氣流通,提升大腦可使用的能量等。這些反應幫助我們在面對各種狀況時,有效地作出反映。例如,最能驅使我們溫習的,大概是即將來到的考試,所帶來的壓力。
壓力能驅使我們行動,但關鍵在於太經常或太長時間觸發這些壓力反應,HPA軸便會開始適應,並長期持續啟動,不斷釋放壓力荷爾蒙,讓身體出現各種狀況,如失眠、腦霧、消化問題,甚至心臟病。
每個人感受和接收壓力的方式都不同,不同因素如遺傳基因、環境、年齡都會影響身體回應壓力的方式。面對長期壓力,身體、情緒和行為都會向我們發出壓力信號;例如身體會出現肌肉繃緊酸痛、腸胃不適、皮膚過敏等信號;情緒變得容易緊張憂慮、煩躁憤怒、或持續低落等;行為上,有機會坐立不安、記憶力下降、社交迴避等。
觀察和接納自己的狀態,是面對過勞的第一步。再而,透過一些應對壓力和自我照顧技巧,我們可以更善巧地處理壓力。
研究過勞的學者Kandi Wiens在《哈佛商業評論》分享對應過勞的方法:
假如擔心真的經常縈繞著腦海,影響日常生活,那不妨嘗試將「擔心」記錄和整理,分辨它是「實務性擔心」 還是「假設性擔心」,再選擇策略回應。
假如你的擔心屬於「實務性擔心」,可以透過「解難七步曲」練習,具體地制定行動去解決擔心的事情。假如你的擔心屬於「假設性擔心」,則可以透過「焦慮時間」練習,透過自主和理性地安排合適的時段,去細想自己的擔心,以減輕焦慮佔據日常的時間;或「轉移注意法」,透過各種方法,包括情緒轉換(如聽輕快音樂)、想法替換(如數數房間中有多少個圓形物件)、感官刺激(如拿一罐冰冷汽水)等,以重新專注當下。
「我們無法阻止鳥兒在頭上飛過,但可以阻止牠們在我們頭上築巢。」
同樣地,我們無法阻止壓力的出現,但我們可以選擇是否讓它長駐心中。透過觀察和接納自己的狀態、給予自己情緒調節和復元的時間,我們也可以溫柔地和壓力共處,避免被過勞掏空。
參考: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5). ICD-11 for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statistics. https://icd.who.int/browse/2025-01/mms/en#129180281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23). Stress in America: A nation recovering from collective trauma. https://www.apa.org/news/press/releases/stress/2023/collective-trauma-recovery
Kandi Wiens. (2024). How Burnout Became Normal — and How to Push Back Against It.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https://hbr.org/2024/04/how-burnout-became-normal-and-how-to-push-back-against-it
Sonnentag, S., Cheng, B. H., & Parker, S. L. (2022). Recovery from work: Advancing the field toward the future. Annual Review of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9, 33–60. https://doi.org/10.1146/annurev-orgpsych-012420-091355
Ruby Liu MY
「賽馬會心導遊+計劃」心理健康推廣主任
已加到「我的練習」讓你隨時新增或翻閱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