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mmily Cheung
一站式心理自療平台,紓解情緒,照顧心理健康。
上文提到有「隱蔽」經歷的青年,參加「破格」計劃舉行的「獨白」藝術展,讓公眾走入他們的世界。今天要介紹的主角是Benson,他除了以藝術作品訴說自己的故事之外,亦透過咖啡表達他的內心世界......
展覽在西環一間Cafe舉行,其中一個環節是讓參觀者點選一杯心水咖啡,創作該咖啡的青年會親自把飲品遞上,之後有deep talk的時間,彼此聆聽交流。
我點了「表裡不一」 這杯咖啡,在等待創作這杯咖啡的青年Benson出現前,我先聆聽他道出自己故事的錄音,聽畢已經十分觸動,片刻有一位男孩子向著我的方向走過來,跟我介紹自己,「你好,我就係Benson」,我無法想像眼前的年輕人經歷了這麼多,接著他再一一媚媚道來,對著一個陌生人有如此勇氣分享真的不容易,我非常珍惜有這次真摯的深度交談。在得到他的同意之下,跟大家分享他的故事:
28歲的Benson,中學畢業之後做過倉務員、西式甜品師、侍應等,但沒有一份做得長,在工作上得不到認同,被責罵批評居多,遇到很大挫折。持續了幾年返工、沒返工的日子,Benson之後漸漸地在家過日子,久而久之「驚咗出街」,在家隱蔽了5年。
他唯一的「避難所」就是在家,他多麼的想得到社會的認同,卻被社會標籤為「隱青」、「廢青」。難道他真的想一直在家嗎?不是不是......而是不被社會理解的落寞有誰共鳴呢?矛盾的心情可以向誰訴說呢?
隱蔽在家不是大家想像中那麼好受,「除咗食飯之外,我就係屋企行嚟行去,行完之後就瞓覺,因為我唔敢出去,只能夠喺屋企行。」兩年後Benson已經覺得在家很悶,但同時懼怕離開屋企,甚至在家也會有恐懼的感覺,「我喺屋企都會驚,心跳得好快,會成日流汗,夜晚又瞓唔著,會肚屙,食唔到嘢......」,最後去看醫生被診斷有焦慮,建議食藥控制情況。Benson之後覺得藥物治療對他焦慮的情況沒有太大改善,於是在網上搜尋有沒有相關的服務,最後主動向香港基督教服務處「破格」隱蔽青年生涯發展服務尋找協助。
Benson分享做西式甜品師時,很在乎客人的評語,他將所有批評照單全收,感到很挫敗,「在評語紙上,通常沒有人寫下稱讚的說話,反而批評的聲音很多,起初每收到一個意見就改良一次,但改極都有人彈......」
後來他明白到其實每個人口味都不一樣,沒可能滿足所有人,做好自己已經很足夠了,「以前嘅我,會經常否定自己,有很多標準限制住自己,依家我會經常提醒自己,做人要彈性啲,真係有做得唔好嘅地方,不得不承認,可能我那個moment只係得咁多,但係唔代表我將來做唔到,同埋我會提醒自己唔好成日被人怪責之後,自己又再喺心裡面怪責自己,或者成日抽呢樣嘢出嚟反覆去諗,覺得自己做得唔好。」
有這些想法的改變,源自於參加計劃後有所領悟。在「破格」服務裡,Benson試過去不同的工作單位作實習體驗,例如在青少年中心、長者中心當活動助理等等,慢慢累積正面的回饋,社工亦會在過程中與他檢討下次可以怎樣做得好些,令他重拾對自己的信心,「以前我會覺得稱讚係客套説話,批評我會好全面咁接受唔會懷疑;依家面對批評我會諗點樣去改進,但如果係人身攻擊就唔去接受呢啲批評;被稱讚的話,真係做得好,我會肯定返自己」。
Benson回想起,在實習活動也有碰釘的時候,提出過想退出計劃,當刻以為社工Sita會勸他不要離開,誰知Sita告訴他「走累了,就好好抖抖,停下來是可以的,我會陪住你」。Benson聽到Sita這番話很感動,「我怕失敗,怕俾人嫌棄,社工彌補咗我對自己嘅安全感同信心」,「佢願意陪伴我,即使我覺得自己不值得被陪伴;當我都唔信自己嘅時候,佢信任我」。
過程中有社工同行、陪伴、理解,令Benson決定繼續嘗試服務,慢慢復元過來,學懂與焦慮共處,不需要再吃藥,「感受它,其實有焦慮沒有甚麼大不了」。
社工Sita認為很多「隱蔽」青年是很善良的人,但同時很孤單,沒有被明白和理解,就像貓貓般,「因為貓貓就係對世界有好多好奇,但係同時好敏感,只要出邊有咩風吹草動,就會匿翻入去自己最安全嘅環境。但係只要你能夠耐心咁去慢慢引導,其實都有好多、好多嘅成長空間。」
Benson跟Sita說:「我身上好似插咗好多刺,這些刺拮到我的同時,關心我嘅人都會被我拮到,但你幫我將呢啲刺拔出來,多謝你!」
這次Benson遇上Sita,若然下一次到我們遇上不同的年輕人,盼望我們都可以欣賞每個青年的獨特性,擁抱彼此的不一樣。
獨白藝術展的前期籌備工作,包括表達藝術成長小組、飲品調配工作坊、藝術媒介體驗工作坊等,Benson除了選擇以咖啡創作去表達感受,亦以攝影作品呈現「隱蔽」時的狀態:
//這是我hidden時候的看法和感受,我對你們的感受也很好奇和重視。誠邀您在memo紙寫下對相片的感覺,再貼上牆上。//
攝影作品簡介(由左上至右上,接著由左下至右下):
〈遺忘〉
//在陰暗的後巷裡,時間靜止,孤獨的存在,被世界遺忘的角落。//
〈不自在〉
//在潮濕的陰影中,惶惑的感覺爬上身,就像身體生滿海苔一樣。//
〈壓迫〉
//在擠擁的樓宇之間,微笑背後的焦慮,如同隱蔽的牆,壓迫著每一個呼吸。//
〈心悸的感覺〉
//在擁擠的人潮中,心臟的跳動如同鼓聲,害怕被注視的瞬間,感覺每一個眼神都在探索我的脆弱。//
表達藝術治療師及助理策展人Winnie Fung分享,留意到Benson在攝影工作坊練習時,很久也不敢按下快門,後來問他才知因由:「我好驚影響到人,無論嗰個係好嘅影響定唔好嘅影響。好似蝴蝶效應,只要你郁一郁,所有嘢都會郁,我好驚有任何影響發生」。Winnie聽到之後,更能理解到他們沉默、「隱蔽」背後的心情,「嗰一刻我連繫到青年隱蔽時唔郁嘅狀態,其實佢哋有好多嘢想講,佢哋愛世界嘅方法唔一樣:就係唔去打擾呢個世界,於是乎選擇唔郁......」
Winnie很想透過這次展覽向參與創作、曾有「隱蔽」經歷的青年人表達一個重要的訊息,「或許以前隱蔽時係孤獨的,但依家有人同你一齊」。展覽一連兩日得到不錯的迴響,來參觀展覽的人都很有心,但Winnie更想勉勵青年,「我哋要好好記住呢兩日嘅美好,但係我哋都要知道兩日之後離開咗呢個空間, 其實社會可能未必有好大轉變,但係我哋知道轉變緊嘅係我哋自己,即使展覽結束了,但人的成長是未完、待續......」
誠然,要改變從來不容易,要見證改變更是漫長的過程,但我經常記著一句話:「不是因為看見希望而堅持,而是因為堅持才看見希望」,就讓我們由自身開始,成為那個改變,再一起推動社會去污名化,沒有人能夠定義任何一個人,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喜歡的形狀,盼望我們能彼此欣賞、互相支持。
參觀完展覽,離開Cafe之際,看到Winnie擁抱年輕人,咖啡店老闆也請他們吃東西。無錯,一個社會應該是這樣的,欣賞及擁抱多元,心裡油然地說一句:「呢個畫面真係好靚!」
後記:Benson現時是一位社工學生,立志將來成為一位與人同行的好社工。他亦是「破格」計劃的朋輩輔導員,與社工一同上門進行家訪,並獲邀與社工一同到新加坡國際青年外展服務研討會分享經歷,他的光芒正在散發著,去到更遠的地方。無論以前、現在、或是將來,請好好相信自己,每個人的生命充滿著無限可能性,每一位也有著其影響力,可能不知不覺間也會成為別人的祝福,共勉之。
Kammily Cheung
「賽馬會心導遊+計劃」心理健康推廣主任
已加到「我的練習」讓你隨時新增或翻閱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