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by Liu MY
一站式心理自療平台,紓解情緒,照顧心理健康。
本來信心滿滿,這刻卻猶豫退縮?本來正要展開準備已久的新挑戰,這刻內心卻被恐懼不安所佔據,渴望逃離前面的重重障礙?
這些難以言喻,微少而重大的時刻,你我都可能曾經歷過。你可曾試過:
在生活的不同範疇,例如學業、事業、人際關係,我們都有自己一套待人接物的方式,反映我們的思想和價值觀。然而,如上述幾個例子,有時我們的行為,卻偏偏和自己真實的想法和目標背道而馳。有人形容這是“self-sabotaging”(自我破壞),指的是當一個人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採取自我破壞的行為,以避免面對棘手或不舒服的想法和感受,而影響著自己的長遠目標,並帶來困擾。
「自我破壞」聽起來好像「自己是自己的敵人」,但其實我們可以將看清這些有意識或無意識的行為,視為深層了解自己、帶有覺察地反思行為對自身的好與壞,從而作出改變,突破生活樽頸的契機。
自我破壞在日常以不同形式出現,例如拖延、慢性焦慮、過份自我批評、依賴藥物和酒精、害怕在親密關係中表露自己、完美主義等。有心理學家認為,我們自我破壞的原因,往往並非真的想破壞自己的生活。反而,更大的原因是想保護自己——例如保護自尊、避免被不安全和焦慮感所淹沒,故有人形容這是「無意識的生存策略(unconscious survival strategy)」。
引致自我破壞的原因各不相同,包括但不限於:
自我破壞的出現,有時會帶來不自覺的惡性循環,以下是一個小例子:
當自我破壞的循環出現,帶來不符理想的結果,或會加強內心的想法和信念,出現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即個人對事件的想法和期望,導致相應的結果發生,繼而強化了該想法和期望,令當事人更加相信原先的想法是真的。
(1)觀察和記錄自我破壞的行為模式:
(2)明白自我破壞背後的需求
(3)以替代行為來滿足內在需求
(4)預視和計劃如何應對潛在挑戰
(5)將你的新行為與個人價值觀/ 目的聯繫起來
了解自我破壞背後的原因和機制,能讓我們更清楚自己的需要;要越過「自我破壞」這座山丘,我們需要做深層次的內在功課。高山低谷也是成長的養分,看過自己內心山巒交錯的風景,我們也許會更懂得如何體驗生命這趟旅程。
參考文獻/ 文章:
Rosner, S., & Hermes, P. (2006). The self-sabotage cycle: Why we repeat behaviors that create hardships and ruin relationships. Bloomsbury Publishing USA.
Cox, S. (2017). How to defeat self-sabotaging behaviors. Nursing Management, 48(4), 56.
Vennes, H. (2022). Overcoming Self-Sabotage: The Self-Sabotaging Behaviors that Impact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Female Charter School Superintendent/CEOs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Global).
Sandor, A. L. (2022). Shattering your own glass ceiling: The self-sabotaging behaviors of secondary female principals and strategies used to overcome them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Global).
Baumeister, R. F., & Scher, S. J. (1988). Self-defeating behavior patterns among normal individuals: review and analysis of common self-destructive tendencie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4(1), 3.
Ruby Liu MY
「賽馬會心導遊+計劃」心理健康推廣主任
已加到「我的練習」讓你隨時新增或翻閱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