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by Liu MY
一站式心理自療平台,紓解情緒,照顧心理健康。
按語:
在老師系列文章,我們探討過香港老師主要的壓力來源,並就情況提出改善建議。本文透過訪問現職小學老師,以真實例子和讀者一窺老師的處境,了解學校文化可如何提升老師的工作投入感。
讀大學時主修體育系,余映姿(阿姿)本身是一位運動達人,既是香港女子成年排球代表隊的隊員,也是位小學體育老師。甫開始訪問便問她,做老師是你大學以來的夢想嗎?她笑說,「唔係啊,可以話因為讀咗所以先做。當時同期好多同學都做老師,所以我都走咗去做。」本來沒有特別期盼,但度過六年為師的日與夜,她肯定自己非常享受傳授知識予學生的過程。「我鍾意對人,無論係教小朋友抑或大人。而我教體育,主要係同學生玩;喺學生眼中,我係一個可以一齊玩樂,又有嚴謹一面嘅老師。」
做了六年老師,阿姿在任教現時的直資小學之前,曾經在兩間津貼學校任職過,分別為小學和中學。能夠在津貼學校工作,相信是不少教育文憑畢業生的目標,因為津貼學校的老師一般簽長期合約,而直資學校則簽短期合約,每一兩年便需要續約,對老師而言,工作穩定性和保障較低。
「無論你做咗幾耐,做得幾好,都要面臨每年一至兩次校長睇堂評估,唔多唔少都有壓力。」阿姿說。而直資和津貼學校的老師退休時,分別所獲的強積金和公積金的差異甚大,金額可以相差一半,甚至達七八位數字。在公積金制度(津校)下,若供款老師連續任教滿10年或15年,政府每月供款會遞增至老師月薪的10%及15%,令公積金快速增長;而強積金制度(直資學校)下的僱主供款則維持5%。
阿姿坦言,跳入直資學校全為取回生活與工作之間的平衡。「我本身有太多『兼職』,喺大學做排球隊教練,同時又係港隊運動員,時常有訓練—— 我希望兼顧得好啲。津校老師需要同時任教幾科,直資學校唔需要,我可以專注教體育,係好吸引嘅因素。而相比中學,教小學嘅好處,係課外活動時間較短,可以留返多啲時間俾自己。」
的確,在直資學校任教能享受到更大的work-life balance(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但在長遠收入上始終減少了一大截,問到阿姿會否覺得是一個犧牲?「唔會啊,完全係個人取捨。我希望全力專注喺體育發展,多啲時間練習同比賽。的確未來收入會少咗(強積金與公積金之差異),但如果想為未來收入保障,亦可以透過其他方法,例如做投資平衡返。」
在「初心」和「麵包」各一方的秤子,阿姿顯然把初心放得更重,盡力在工作裡發揮她對運動的熱誠。
外評隊伍到訪「如臨大敵」 即日抽籤決定觀課對象
跳出津貼學校的舒適圈,來到直資學校,阿姿指記憶中,令她最感壓力的是校本評核下的監課。教育局由2016年起推行學校問責架構,強調學校的自我評估和校外評核須相輔相成,設有外評隊伍閱覽文件、觀察及進行會談。
「評核主要分為ESR(External School Review,即校外核實)同重點視學。ESR就全校一齊準備,而重點視學就係科組準備,俾教育局嘅隊伍評估。當教育局嘅隊伍嚟觀課時,都有幾大嘅心理壓力。」
在外評隊伍到訪前,校方並不知道哪位老師會被觀課;評核當日的早上六七點左右,才會進行抽籤,知道哪一位是被選中的「幸運兒」。「我們明白突擊才能確保評核嘅準確性,但正因為係抽籤觀課,好似抽獎咁,對老師而言好緊張。除此,事前起碼要開三四次大型會議和無數次細會,好多文件需要處理,老師們要刨對上兩個學校教學年度報告,講緊三年為之一個教學年度。而觀課後,外評隊伍會同老師進行面談,俾意見你;同時評估老師係咪了解學校發展方針,例如其中一個目標係『自主學習』,面試時會評估老師喺教學上點應用。」
學校收到評核報告後,須對外發布結果,惟阿姿認為報告的結果,對老師的影響不算大;因為報告中不會提及老師的姓名,主要圍繞學校整體表現。但事前的準備功夫如會議和文件,花耗時間甚多,為主要壓力來源。
找相熟老師圍爐取暖 作情緒出口
阿姿分享,面對壓力時,最重要是有其他老師一起呻,作為抒發情緒的出口。「直資學校老師年齡普遍上較相近,較傾得埋。喺我任教過嘅學校裡,都有熟悉嘅同事,有咩事會互相分享同支持。以我教體育為例,體育組共有四位老師,大家都好老友,相處冇壓力,有咩事會互相支持。」
提及近期令她感壓力的工作,阿姿指「係學校20週年校慶籌備工作,每個老師都要籌備主題活動。幸而學校管理層早於舊年9月開學時,已經通知老師相關時間表,所以有足夠時間準備。」學校除了提早通知計劃,讓老師在準備工作上更有彈性;亦設有資深領導組(Senior Leadership Team)處理老師疑難,老師可以直接和組內年資較深的老師和副校長表達意見。「而行政工作分配上,每個老師都要參加一個行政部門,例如係學與教、訓導、課外活動等唔同組別,好多人同時幫手處理admin work,分工上的性質同比例清晰。」連繫感和透明度高的學校文化,如校長和老師之間的直接溝通、對分工和教學方向的清晰指引,可大大增強老師對工作的投入感。
提倡自主學習 促學生培養自我照顧習慣
早前教育局宣布未打針的學生,不可參與音樂或體育等課堂。提及政策,阿姿指「喺我任教嘅學校,上體育課需要帶口罩,所以對學生影響唔大。」而她任教的學校亦善用電子資源作自主學習渠道,由校長和老師在學校網頁和Facebook分享文章、校園和校友消息、世界大事如俄羅斯與烏克蘭戰火、以至民謠和不同自我照顧貼士,如感恩練習、家長和孩子非暴力溝通的方法等;並鼓勵家長和孩子共同創作,如依據「信任」這個題目分享照片和經歷,培養學生的日常自我照顧習慣。
在變幻的環境中,學校管理層帶領老師們,啓發學生繼續學習;透過線上平台,分享各種學習資源,創造自主學習空間。以阿姿撰寫的「日常生活中如何增加運動量」文章為例,內容為家長和學生提供日常鍛鍊身體和意志力的方法,如行樓梯代替乘搭升降機、嘗試手洗衣服以增加前臂肌肉的訓練等。一方面希望減低早前停課對學生的影響;另一方面加強老師,家長和學生之間的連繫感。
推廣運動文化 鼓勵師生鍛鍊心理肌肉
阿姿任教的學校近期舉辦一連20日的「體育馬拉松」,除了邀請香港運動員分享、老師每天作出運動示範外,校長亦身體力行,與校友和老師們參加羽毛球挑戰賽,鼓勵學生維持做運動的習慣;藉著運動文化,灌輸學生堅持的態度,培養韌力以面對困難。身為校內體育老師,阿姿指「希望透過體育,灌輸到價值觀如堅持、勇氣、嘗試俾學生。相比教識一個技巧,我更想佢哋識得點同人相處,同埋建立以上嘅特質。」
進行電話訪問時,約晚上9點,阿姿正在做「兼職」,為大學校隊練習排球,在訓練期間抽出時間完成訪問。時間表排得滿滿的背後,她仍然本著用心待人,做好要做的事和努力生活的態度,以堅毅和真誠的態度回應自己,在教學路途穿梭探索。
Ruby Liu MY
「賽馬會心導遊+計劃」心理健康推廣主任
已加到「我的練習」讓你隨時新增或翻閱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