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by Liu MY
一站式心理自療平台,紓解情緒,照顧心理健康。
【一人之境】快樂中感寂寞?
探討家長們的孤獨探戈
「寂寞」,好像是我們每一個人,與生俱來都需要面對的課題。一首首本地歌寫出我們說不出的感受,「節奏裡搖盪,快樂中感寂寞」、「誰會可悲得過孤獨探戈」,又或是「其實寂寞就如自己一個吃火鍋」和「無敵是最寂寞」。每個人對寂寞的定義都不同;有人覺得一個人就等於寂寞,有人覺得身處人群中但溝通不能,才叫真正寂寞。
在疫情期間,在Google搜尋「loneliness」(寂寞感)的數量有顯著的上升。身為家庭核心的父母,有家人的陪伴,面對著「寂寞」這個課題,會不會更加有口難言呢?
由雀巢公司委託全球數據分析公司Kantar Group進行的全球性「育兒指數」(The Parenting Index)訪問了來自16個國家,育有0-12個月大嬰兒的父母,共進行8,945個訪問。當中32%的新手父母,認同「儘管此刻我抱著孩子,亦能透過社交網絡和朋友或父母即時溝通,卻仍感到孤獨。」
孤獨除了是一種主觀的個人感覺,也包涵著對家庭、朋友、同事、社會、經濟以至政治層面的感受。報告指出,「沒有壓力」、「財務穩定具彈性」和「工作上的政策支持和保障」最能提高父母的育兒舒適度。另外,60%的新手父母認為,無論他們想不想聆聽,身邊人對自己的育兒方式都總有意見。當他人的支持並不能滿足實際需求,也會引起孤獨感。
疫情下缺社交 財務不穩 孤獨感培增
有德國研究指,疫情下家長的孤獨感,比非家長的孤獨感有明顯增長;而經濟上不穩定的家長,更容易感到孤獨及出現抑鬱和焦慮的徵狀。研究亦顯示,星期一至五相比起週末,寂寞感會更高,其中一個原因是家長在平日能投入到家庭以外的社交時間較少。
此外,有英國研究指,孩子停課對母親的心理健康有明顯的負面影響。母親因孩子停課太久而出現失眠、頻常感壓力、覺得無法解決問題和心情沮喪的狀態。子女停課令她們減少與朋友或其他家長交流的時間,因而感到孤獨和社交孤立,導致自信心下降,對身邊事物缺乏興致。
縱然育兒是一個漫長而美妙,經歷高山低谷的旅程,面對「有苦自己知」的時刻,爸媽們的寂寞可能已在醖釀。
「痛由心生」?解構寂寞這種痛
在學習排解寂寞感前,不妨先了解「寂寞」在心理學角度的定義。心理學上,寂寞是一種主觀上認為自己孤單,而造成的情感和認知上的不適。心理學家常常會使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創用的孤獨量表(UCLA Loneliness Scale),透過判斷個人狀況,如對「我覺得孤立」和「我有可以傾訴的人」等作出評分,來評估個人的孤獨程度。
寂寞除了可以量化,更會訴諸我們的身體。UCLA的心理學副教授Naomi Eisenberger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實驗的參與者都會經歷在團體中被排斥;研究人員用磁力共振掃描(fMRI scanner)觀察參與者被排斥時的大腦活動,結果發現被排斥時激活的大腦部份,與身體疼痛時作出反應的大腦部份是相同的。
生理上,記錄身體疼痛和情緒疼痛的感覺神經纖維是重疊的,所以心理傷痛如孤獨、失去或失望的感覺,能夠產生有如生理創傷造成的症狀,包括頭痛、肌肉繃緊和腸胃不適等。若長期處於寂寞的狀態而忽視,便會為我們的身心帶來負擔。
培養「心理韌性」 提高心靈抗逆力
面對孤獨情況,家長可以從多方面著手,加強心理韌性(Resilience)。心理韌性是一個人從精神壓力或負面經歷中反彈的能力,能令我們在逆境中積極面對。
通過恆常的社交、建立生活紀律和積極解決問題的思維、情緒管理等,都有助提升心理韌性;簡單如每天30分鐘中等強度的運動、參加一個短期課程或興趣班、和朋友視像通話,都能幫助發展心理韌性,令個人能適應變化,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壓力。
另外,家長亦可以透過鞏固社會網絡,增加安全感和歸屬感,提升抗逆力:
而伴侶之間,可多作正面互動如表達同理心、認真傾聽對方的話、分享日常趣事,或簡單一句「謝謝你」,將理解和溝通化成關係的核心。單親家長和育有特殊教育需要兒童的家長亦可參與社區內營運的互助支援小組,透過經驗分享,協助同路人解決困難,建立互信的關係和互相支援的網絡。
有時候,孤獨有如一人緩緩走進杳無人煙的洞穴,呼喊著也只得自己的迴響。但其實回頭看,外面還有很多不同風景,人和事,等你認識和交流;總有地方能溫柔地接住你的寂寞感。
學術資源:
Buecker, S., Horstmann, K. T., Krasko, J., Kritzler, S., Terwiel, S., Kaiser, T., & Luhmann, M. (2020). Changes in daily loneliness for German residents during the first four weeks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1982), 265, 113541. https://doi.org/10.1016/j.socscimed.2020.113541
Cacioppo, J. T., Fowler, J. H., & Christakis, N. A. (2009). Alone in the crowd: the structure and spread of loneliness in a large social network.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7(6), 977–991. https://doi.org/10.1037/a0016076
Hawkley, L. C., & Cacioppo, J. T. (2010). Loneliness matters: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view of consequences and mechanisms. Annals of behavioral medicine : a publication of the Society of Behavioral Medicine, 40(2), 218–227. https://doi.org/10.1007/s12160-010-9210-8
Whitaker, L., Cameron, C., Hauari, H., Hollingworth, K., & O'Brien, M. (2021). What Family Circumstances, During COVID-19, Impact on Parental Mental Health in an Inner City Community in London?.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12, 725823. https://doi.org/10.3389/fpsyt.2021.725823
網上資源:
Nestlé Nutrition Institute. 2021. The Parenting Index (First Edition).
Ryan Jenkins. March 8, 2022. How Does the Brain React to Loneliness?
Ruby Liu MY
「賽馬會心導遊+計劃」心理健康推廣主任
已加到「我的練習」讓你隨時新增或翻閱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