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by Liu MY
一站式心理自療平台,紓解情緒,照顧心理健康。
最近經典作品《重慶森林》4K修復版在電影院上映,梁朝偉與王菲、林青霞與金城武拼湊出愛情的寂寞與若即若離、瘋狂與浪漫。何志武(金城武飾演)說:
「我們分手的那天是愚人節,所以我一直當她是開玩笑。
我願意讓她這個玩笑維持一個月。
從分手的那一天開始,我每天買一罐5月1號到期的鳳梨罐頭,
因為鳳梨是阿May最愛吃的東西,而5月1號是我的生日。
我告訴我自己,當我買滿30罐時,
她如果還不回來,這段感情就會過期。」
《重慶森林》劇照
因為愛情,所以我們在難捱的日子也能快樂滿足。因為愛情,所以我們在陽光明媚時仍會傷心失落。有人視愛情為必需品,有人卻說一個人更安然自在。
然而,或許大家都認同,愛情敲門的時候,世界會突然變得不一樣。這很可能是因為你的大腦正在忙碌指揮不同部分,燃亮起各種化學物質,開展一段戀愛奏鳴曲。
當我們墮入愛河時,通常會分成不同階段。處於熱戀期的人,大腦的腹側被蓋層(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活動會增加。VTA是大腦中處理獎勵和動機的中心,例如,當別人請你吃甜品、喝水解渴時,VTA的活動都會增加。它的啟動會產生讓人感覺良好的神經傳遞物質,多巴胺(dopamine);教導大腦若重複這行為,就能預期得到和先前相同的獎勵。
熱戀期的時候,大腦內的不同化學物質滔滔流動,令人產生不同的身體和情緒反應,如心跳加速、手心出汗、臉紅、充滿精力,也可能因為皮質醇(cortisol)的增加而感到焦慮,甚至難以入睡。
《重慶森林》劇照
心理學家Helen Fisher認為愛情是由三個情感系統(emotion systems)所組成的,分別是性慾(lust)、依戀(attachment)和吸引(attraction)。大腦的睪丸素和雌激素驅使我們產生慾望;催產素和抗利尿激素鞏固我們對情人的依戀;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和血清素則增加情人在我們眼中的吸引力。
另一位心理學家Robert Sternberg的「愛情三角論」則指出,完美式愛情(consummate love)是由親密(intimacy)、激情(passion)、承諾(commitment)所組成。親密是指親密感、連結感,因真摯連繫而帶來溫暖;激情是指浪漫感、肉體上的吸引力、性慾等;承諾則指決意去愛一個人並為此付出,維繫這份愛的意志。
在不同愛情關係裡,這個愛情三角形的形態都有所不同,例如一段以激情和親密為核心的關係,很可能是浪漫式愛情(romantic love),一段以親密關係和承諾為核心的關係很可能是夥伴式愛情(companionate love)。假如關係只有激情,那有可能是糊塗式愛情(infatuation love)。每段關係的愛情三角形比例,都很可能會隨時間和經歷、相處方式而改變,鞏固或消退。
有些熱戀中的人的大腦認知中心,前額葉皮質區(prefrontal cortex)會出現活動下降的現象,這區域讓我們能夠進行批判性思考和作出判斷;所以不少人在戀愛時,判斷力比墮入愛河前減少,出現所謂的「戀愛腦」,也是有根據的。
隨著熱戀期過去,「壓力荷爾蒙」皮質醇和血清素回復至平常程度,關係一般發展到更穩定的階段——依附期(attachment)。在這階段,催產素(oxytocin)和抗利尿激素(vasopressin)兩種荷爾蒙傳達信任、支持感、依附感、平靜,幫助連繫親情和友情;當中催產素有助抑制壓力荷爾蒙的釋放。隨著時間過去,我們對伴侶有更深入的了解,在溝通和相處的時光裡,更看到彼此真實的一面,相處時更自然放鬆,造就更多真誠和深刻的了解。
隨著時間過去,熱戀中的「美化濾鏡」可能失去作用,關係中的衝突或更浮現。有些愛情因各種原因而結束,分手的悲痛會啟動腦島皮質(insular cortex),這區域處理痛苦,包括實體痛楚如扭傷,心理痛楚如被排擠。有些人分手後渴望和前度連繫,研究顯示,當經歷不情願下分手的參加者看到前度相片時,VTA的活動會增加(上述提到大腦處理獎勵和動機的中心),也很可能啟動身體的壓力警報,讓人心煩意亂、焦躁不安。
猶幸的是,大腦中亦有神隊友幫助過渡失戀低潮——負責推理、調節情緒、控制衝動的前額葉皮質區的活動會增加,幫助阻止悲痛和渴望的訊號發送。然而在青春期,這大腦區域還在發展,未完全成熟,所以這可能是不少人感到年少時分手特別深刻和難捱的原因。
在《重慶森林》裡,梁朝偉分手後,經常回到充滿回憶的快餐店喝熱齋啡。
告別一段愛情時,我們可以感謝往日的美好回憶,但也不宜過份沉溺;減少讓你回望過去的事物,降低懷舊情緒,能讓你較容易繼續前進。做運動、聽喜愛的歌曲、和朋友相處、培養一樣新興趣,讓大腦釋放令人感覺良好的多巴胺,能減少分手時的壓力反應。
我們也可以嘗試學習不依戀一段關係、一個人。或許我們都希望有那麼一個人告訴自己,你是特別的、被愛的、有價值的。但其實我們可以不由關係去定義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或不需憑藉一段關係去實現自己。將專注放回自身,培養自我關懷,探索自己在關係中的需要,從而了解自己的深層需求,再而找出滿足的方法;可能是支持與陪伴等情感需求?或是自我歸屬感?雖然對親密關係的渴望是生而為人的天性,我們更要記得自身的力量,愛自己的能力。
《重慶森林》裡有句經典對白:
「不知道從甚麼時候開始,在每個樣東西上面都有一個日子。
秋刀魚會過期,肉醬也會過期,連保鮮紙都會過期。
我開始懷疑,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東西是不會過期?」
可能你和我在不同關係中,都曾有類似的感嘆。然而,有研究和擁有逾21年婚姻,關係良好的夫婦進行功能性磁力共振造影(fMRI);結果顯示當參加者看到伴侶的照片時,大腦與多巴胺相關的部分如VTA,仍能如熱戀的情侶般同樣程度地被激活。這說明了,即使熱戀期已過去,昇華的依戀、細水長流的感情,也能帶給我們滿滿的愉悅。
研究進一步指出,大腦中蒼白球(globus pallidus)的某部分或只能因包含友誼的長期愛情而被激活,而不和熱戀或性相關。蒼白球含有催產素及抗利尿激素,在相伴的日子裡鞏固信任、支持感、維持忠誠。在愛情關係中,將伴侶視為一起成長的密友或夥伴,是使關係細水長流的秘訣;正如著名研究愛情的心理學家Helen Fisher所指,“Play with somebody, stay with somebody.”(一起玩樂是維持感情的秘訣)。和伴侶玩樂能夠燃起多巴胺系統,令人感覺專注、正面鼓舞。她也分享其他維持長久愛情關係的方法,包括一起嘗試新奇的活動,以助釋放多巴胺(如一起嘗試新餐廳,培養新興趣)、向伴侶表達同理心、表達善意(如肯定對方的付出、工作的努力),能幫助減少皮質醇、提升免疫系統。
科學告訴我們,願意用心經營關係的你,找到同樣付出真心和耐心的另一半時,絕對能共奏出連綿、不見終章的戀愛奏鳴曲。
參考文獻:
Acevedo, B. P., Aron, A., Fisher, H. E., & Brown, L. L. (2012). Neural correlates of long-term intense romantic love.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7(2), 145–159. https://doi.org/10.1093/scan/nsq092
Fisher, H., Aron, A., & Brown, L. L. (2005). Romantic love: an fMRI study of a neural mechanism for mate choice. Th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neurology, 493(1), 58–62. https://doi.org/10.1002/cne.20772
Sternberg, R. J. (1986). A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Psychological Review, 93(2), 119–135. https://doi.org/10.1037/0033-295X.93.2.119
Sbarra, D., Smith, H., & Mehl, M. (2012). When Leaving Your Ex, Love Yourself: Observational Ratings of Self-Compassion Predict the Course of Emotional Recovery Following Marital Separa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3 (3), 261-269. https://self-compassion.org/wp-content/uploads/publications/Sbarra.pdf
Brody, N., LeFebvre, L., & Blackburn, K. (2020). Holding on and letting go: Memory, nostalgia, and effects of virtual possession management practices on post-breakup adjustment.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37(7), 2229–2249. https://doi.org/10.1177/0265407520921460
參考文章:
Scott Edwards. (2015). Love and the Brain. Harvard Medical School. Retrieved from https://hms.harvard.edu/news-events/publications-archive/brain/love-brain
參考影片:
Shannon Odell. (2022). The science of falling in love. TED-Ed. Retrieved fro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_OPjYQovAE
Ruby Liu MY
「賽馬會心導遊+計劃」心理健康推廣主任
已加到「我的練習」讓你隨時新增或翻閱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