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有關選擇的著名實驗。
一個位於加州超市的試吃攤位內,有不同口味的果醬提供予客人試吃。實驗設定將果醬口味輪流換成六種或二十四種。結果發現,口味選擇多了,購買率反而下降。30%試了六種口味的客人有購買,但只有3%試了二十四種口味的客人最後有購買。
為什麼選擇多了,反而令人卻步?
選擇是越多越好嗎?還是適量就好?
將人生視為一場歷險的話,在冒險和闖關的過程中,我們難免會遇上大大小小的選擇題—— 小至早餐喝奶茶還是咖啡、週末到哪裡消遣、大至大學選文理或商科、在哪處定居⋯⋯一篇《哈佛商業評論》的文章指出,一個成年人平均每天會作出33,000至35,000個選擇(絕大部分由潛意識決定);可見人生就是不停在選擇,「小朋友才做選擇」並不成立。
有自由和能力去選擇當然是好事,但當重複做決策,消耗了體力、精神、情緒上的能量,而未有充足時間去恢復,令決策能力削弱,便有機會出現決策疲勞(decision fatigue)。
怎樣才算決策疲勞?
我們每天都被海量的決定圍繞,怎樣才知道自己真的有決策疲勞?我們可以由行為、認知、生理這三個層面判斷。
行為特徵:迴避、被動、衝動
- 出現自我耗損(ego depletion)的情況,即內在資源如執行力、情緒調節力、意志力逐漸被消耗。我們可能因而在決策時,無意識地改變行為,以避免進一步的自我耗損。例如傾向作出迴避行為如拖延,或變得被動,寧願在多項選擇中選預設選項(default option),甚至不作任何行動。也有些情況下,決策者會變得衝動,而決策責任伴隨的情緒會來得更強烈。
認知特徵:執行力下降
- 執行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下降;研究指經歷決策疲勞的大學生,在考試中花更多時間完成,卻表現得更不理想(相比沒有決策疲勞的同學)。此外,決策者較容易傾向運用認知捷徑(cognitive heuristics),即憑藉過去的經驗去做決定。有研究指,隨著分析師作出的專業分析數量越來越多,他們預計的準確度會下降,或更憑藉過去經驗作決定。
生理特徵:身體耐力下降
- 連續作出消費決定或大學選修課程決定的參加者,他們在冷壓力測試(將手放入冰水)中,身體耐力相比不用做決定的參加者下降得多。
決策疲勞使人傾向預設選項?
決策疲勞,更可能影響消費決定和市場行銷方式。有研究發現,購買房車的客人面對連串消費決定,如汽車內籠顏色、波棍波箱以至車輪款式,一開始都會慎重選擇,但隨著作出越來越多的選擇後,他們會開始接受預設選項。而當一開始的選擇越繁複(如從五十六種顏色中挑選一種),客人會更快感到疲倦,更快選擇預設選項。研究分析指,商家通過策略性排列顧客做選擇的次序(將選項較多的選擇放前,選項較少的選擇放後,以更快消耗決策能量),或能使顧客更快選預設選項,從而影響商品設計和售價。
此外,時間也可能是出現決策疲勞與否的關鍵。一項2011年研究追蹤一班法官,了解影響他們給予犯人假釋機會的因素。按邏輯思考,主要考慮因素包括犯人的罪行、現行刑期、目前的行為表現。然而,研究發現早上和委員會見面的犯人,獲得假釋的機會遠高於下午見面的犯人,即使他們的罪行和刑期一樣。研究人員認為,很可能是因為法官在下午已經很累,出現了決策疲勞,從而傾向保守安全的選擇。
什麼情況較易出現決策疲勞?
任何人在不同階段都有機會遇上決策疲勞,有治療師認為一些人比較容易經歷決策疲勞:
- 每天需要作出大量決定,較明顯的例子有法官、裁判、醫生(事實上,任何工種或多或少都涉及作出決定的元素);隨著決定的複雜性和難度提高,決策者越容易經歷決策疲勞
- 所下的決定會影響到他人福祉
- 正面對困難的處境,例如經歷喪偶的人,很可能需要作出種種決定
- 面對充滿未知的處境,對於選擇帶來的影響並不了解
- 有完美主義的傾向
如何避免決策疲勞?
- 減少每日要進行的決定,將待辦事項分佈在不同日子完成
- 把決策想像成是別人的,才再考慮這些決定對自己的影響
- 提醒自己,並非每個選擇都同樣重要。例如,Facebook創辦人朱克伯格和奧巴馬每天都穿同款衣服,為的是省下選擇的心力,騰出精力去做其他重要決定;學習在小事上放輕鬆,傾聽自己的內在聲音
- 情況適合的話,可以委派決定權予他人;或和其他人集思廣益,獲得更多他人意見才作決定
- 不妨嘗試寫下來。將想法和利弊記錄下來,再整理思緒;這能讓我們下更持平的決定,並對所下的決定更有信心
- 作出重大決定前,盡量有充足睡眠;也可在連續工作/ 決策前補充葡萄糖以增加能量。在低血糖的情況下,我們會較容易作出衝動決定
- 時間許可的話,可以在正式決定前預留點時間和空間,充分理解自己的想法,權衡利弊,避免衝動決定
人生是一個不斷選擇的過程,我們所做的每個決定,都在屬於自己的年輪留下足跡。縱然沒有時光機可回到過去,我們有的是當下;好好傾聽自己,從內心找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每個當下都可以是個新的開始。
參考文獻:
Iyengar, S. S., & Lepper, M. R. (2000). When choice is demotivating: Can one desire too much of a good th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9(6), 995–1006.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79.6.995
Pignatiello, G. A., Martin, R. J., & Hickman, R. L., Jr (2020). Decision fatigue: A conceptual analysis.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25(1), 123–135. https://doi.org/10.1177/1359105318763510
Danziger, S., Levav, J., & Avnaim-Pesso, L. (2011). Extraneous factors in judicial decision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8(17), 6889–6892. https://doi.org/10.1073/pnas.1018033108
Pulford, B. D., Colman, A. M., Buabang, E. K., & Krockow, E. M. (2018). The persuasive power of knowledge: Testing the confidence heuristic.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47(10), 1431–1444. https://doi.org/10.1037/xge0000471
Levi, Y., Hirshleifer, D., Teoh, S. H., & Lourie, B. (2018). Decision Fatigue and Heuristic Analyst Forecasts. https://doi.org/10.31234/osf.io/mwv3q
Beisswanger, A. H., Stone, E. R., Hupp, J. M., & Allgaier, L. (2003). Risk taking in relationships: Differences in deciding for oneself versus for a friend. Basic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5(2), 121–135. https://doi.org/10.1207/S15324834BASP2502_3
參考文章:
Eva Krockow. (2023). Is Decision Fatigue Real? Psychology Today. Retrieved at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stretching-theory/202309/is-decision-fatigue-real
Amanda Reill. (2023). A Simple Way to Make Better Decision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Retrieved at https://hbr.org/2023/12/a-simple-way-to-make-better-decisions
8 Signs of Decision Fatigue and How To Cope. Cleveland Clinic. Retrieved at https://health.clevelandclinic.org/decision-fatig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