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by Liu MY
一站式心理自療平台,紓解情緒,照顧心理健康。
即將迎來2023年,回顧去年年頭的日記,小編定下不少目標,當中達成了某些如「每日飲8杯水」、「每星期做運動」;有些要多花功夫的目標如「唔好常常批鬥自己」則尚在努力中。縱然有些目標的進度或不似預期,但不妨在此刻和自己說句 “Not yet”。
告訴自己 “Not yet” 不全是自我安慰,更是一種自我肯定,也是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中一個常提及的概念。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Carol Dweck提出了兩種主要心態模式:
抱有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的人,認為智慧、才能或性格是可以經後天努力所培養。他們樂於學習、接受挑戰、擁抱成長的機會;即使面對失敗,也不輕言放棄,將挫敗視為進步的機會,從別人的成功中借鏡。
相對地,抱有定型心態(Fixed Mindset)的人,認為智慧、才能或性格是與生俱來的,努力也不能改變事實。因為相信能力是固定的,挫折有如在他們身上貼上標籤。他們傾向避免挑戰、較容易放棄;防禦性相對較強,或會將建議視為批評,將別人的成功視為威脅。
研究發現,抱有成長心態的人,擁有更高的錯誤相關正面值(error positivity component, Pe);他們對錯誤有更高覺察力,思考錯誤並總結原因,將來能夠更準確糾正失誤。
Carol Dweck 認為「你的心態相比你的才智,更影響你的人生成就」 (“How far you go in life has more to do with your mindset than with your intelligence”),這句縱然未必真確,但由定型心態邁向成長心態,確能帶來不一樣的結果。
研究人員為了解成長心態的影響,邀請一班文學院準入讀生,在入學前完成培養成長心態的閱讀和反思練習。而該班文學院學生,在校制下必須完成數學和科學課程。結果發現,入學前對數學和科學毫無興趣的學生當中,有參加成長心態課程的學生,對這兩科的興趣和成績皆有提升;反映將想法調整,告訴自己興趣和能力可培養,投入更多,成績也隨之而改善。
心態决定境界,而心態更可由自己改寫,因大腦有其可塑性(neuroplasticity)。我們不妨多觀察自己的念頭和行為,尤其是情緒強烈的時候—— 留意想法是否符合自己的價值觀,若意識到自己進入了定型心態模式,就是改變的第一步;嘗試觀察什麼會觸發自己的定型心態,可能是面對質疑和挑戰時,也可能是和別人比較時,每個人的觸發點都有所不同。當意識到自己進入定型心態模式,下一步就是告訴自己:「我還可以進步的」,問問自己「可以改變什麼?」
即使此刻未做到某件事,我們也可以寬容之心待己。這並不是找藉口偷懶或放棄,而是給自己足夠信念去再嘗試,再挑戰。譬如說,面對今個月不達標的業績,你是抱著「我就是辦不到」的想法,還是檢視自己和目標的差距,仔細分析不達標的原因?是時間不足、技巧有待加強、有其他公事處理、或是狀態欠佳等原因?
成長心態的關鍵在於,面對挫敗或挑戰時,以勇氣和包容面對自身限制,接受自己亦有挫敗的時刻。然後,積極思考如何解決眼前的問題,修正錯誤,並從中學習,每次比上次的自己進步一點點。反之,取得好成績時,亦會分析成功的因素,往後加以利用,持續進步;明確了解自己完成各件事情的意義,取得目的感(sense of purpose)。
在日常生活建立成長心態,能提升我們的抗逆力;在企業裡建立成長心態的文化,則對企業長遠發展有莫大裨益。
研究顯示,成長心態無論對
(1)員工的個人層面(如自我意識、工作參與度和滿意度、創意和開放程度)
(2)同事間的協作層面(如上司下屬關係、員工互信程度、處理衝突能力)
(3)企業的宏觀層面(如員工歸屬度),皆有正面效益。
研究進一步指出,人力資源策略能夠加強企業的成長心態,當中包括培訓和指導、領導能力發展和表現評分機制。
研究舉例,高爾夫球教練先入為主認為女運動員的能力較弱,導致女運動員較低的動機和表現。但當教練培養出成長心態,相信能力可隨練習提升,減少偏見,女運動員的表現和參與度也大大提高。
成長心態不只為自己賦予更多可能性,亦能為別人帶來點點花火。在一年之始,一起用心構想今年自己的模樣,用心活出來。
參考資料:
Han, S. J., & Stieha, V. (2020). Growth Mindset for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A Scoping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with Recommended Interventions.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Review, 19(3), 309-331. https://doi.org/10.1177/1534484320939739
Canning, E. A., Murphy, M. C., Emerson, K. T. U., Chatman, J. A., Dweck, C. S., & Kray, L. J. (2020). Cultures of Genius at Work: Organizational Mindsets Predict Cultural Norms, Trust, and Commitment.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6(4), 626–642. https://doi.org/10.1177/0146167219872473
O’Keefe, P. A., Lee, H. Y., & Chen, P. (2021). Changing Students’ Beliefs About Learning Can Unveil Their Potential. Policy Insights from the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8(1), 84–91. https://doi.org/10.1177/2372732220984173
Yeager, D.S., Hanselman, P., Walton, G.M. et al. A national experiment reveals where a growth mindset improves achievement. Nature 573, 364–369 (2019).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19-1466-y
Moser, J. S., Schroder, H. S., Heeter, C., Moran, T. P., & Lee, Y. H. (2011). Mind your errors: evidence for a neural mechanism linking growth mind-set to adaptive posterror adjustments. Psychological science, 22(12), 1484–1489. https://doi.org/10.1177/0956797611419520
Nussbaum, A. D., & Dweck, C. S. (2008). Defensiveness versus remediation: Self-theories and modes of self-esteem maintenance.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4(5), 599–612. https://doi.org/10.1177/0146167207312960
Blackwell, L. S., Trzesniewski, K. H., & Dweck, C. S. (2007). Implicit theories of intelligence predict achievement across an adolescent transition: a longitudinal study and an intervention. Child development, 78(1), 246–263. https://doi.org/10.1111/j.1467-8624.2007.00995.x
Ruby Liu MY
「賽馬會心導遊+計劃」心理健康推廣主任
已加到「我的練習」讓你隨時新增或翻閱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