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by Liu MY
一站式心理自療平台,紓解情緒,照顧心理健康。
(相片來源:《年少日記》劇照)
(🎞以下內容含劇透)
近期上映的電影《年少日記》述說鄭sir(盧鎮業飾)在學校發現了一封沒有署名的遺書,他決意找出企圖自殺的學生,隨之而掀起一段塵封已久的回憶—— 原生家庭的撕裂、小時候哥哥自殺帶來難以磨滅的愧疚、未曾處理的傷痕影響現在的婚姻。哥哥自殺前,面對菁英主義的父母對自己冷嘲熱諷、不斷將自己和成績優秀的弟弟比較、校內老師及同伴的嘲笑、「被否定」潛移默化地成為他的信條。他在日記寫下:
「我不是什麼重要的人,很快就會有人忘記我。」
「我長大後,一定無法成為我想成為的大人。」
電影上映之際,恰恰是學童自殺個案急劇上升的非常時期。2023年至今錄得306宗學生自殺個案,個案當中逾一成死亡。中大醫學院在2019年至2023年期間,進行有關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流行病學的調查,共6,082名6至17歲的在學兒童和青少年參與;整體調查對象中,過去一年曾有自殺想法、計劃和行動的比率分別為3.9%、1.9%和1.1%。而當中以中學生的情況最為嚴峻,比率為8.4%、3.8%和2.3%。
有近半數照顧者表示,即使發現兒童及青少年出現臨床精神疾病徵狀,仍不願意向專業人士求助,主要因為認為問題不嚴重、怕被負面標籤或不清楚求助途徑。
年少之路本應長路漫漫,年輕人決意為生命寫上句號的原因,我們或者永遠說不清;不同因素環環相扣,如精神狀況、融入群體的程度、成長經歷、家庭關係、教育制度、學業壓力、競爭文化等。
先天發展因素上,年輕人本來就屬較脆弱的一群;皆因年輕人大腦的前額葉皮質未完全發育,影響著他們的自我意識和行為。前額葉皮質主要負責高級認知功能,包括作決定、抑制衝動、了解後果等,同時也跟社交聯繫、理解他人和自我認知有關,一般到約25歲才完成發育。哈佛大學研究指出,內側前額葉區域在社交場合的活躍度會在約15歲時到達高峰,故年輕人的自我意識極為強烈,容易比成年人更焦慮,同時較容易作出衝動行為。
縱然腦部發育程度影響年輕人的思想行為,這也似乎和自殺意念有一段距離。如《年少日記》中的小男孩—— 他經歷有如自己精神食糧的《Pirate》漫畫家自殺身亡、父親撕毁漫畫、用心教導的鋼琴老師被解僱、受失眠困擾卻被禁止求醫,自覺成為家庭負累……他成為不了大人眼中成功的孩子,也不知道自己能成為怎樣的人。當無力感滿溢靈魂,他以自殺作為告別痛苦的出口。
(相片來源:《年少日記》劇照)
電影中小男孩的處境,正符合「人際-自殺論」(Interpersonal Theory of Suicide; Van Orden, 2010) 。理論指出「自殺意念」由兩種核心概念構成:
無歸屬感所指的,是一個人與他人連結的需要未獲得滿足時,所產生的心理痛苦狀態;即使身處在人群中,也感受不到和他人的連結或關懷。
自覺無能感則是覺得自己是他人的負擔和困擾。當一個人覺得自己無能、又感受不到歸屬感時,容易感到絕望和失去對未來的希望,進而萌生自殺念頭。
而除了自殺意念,另一主要因素是「習得自殺能力」(acquired capability for suicide),包括不怕死和痛的心態。理論認為,反覆經歷痛苦事件,會降低一個人對死亡的恐懼,提高身體疼痛的容忍度,從而習得自殺能力。此外,自殺風險也包括環境中是否容易取得致命性高的自殺工具、是否容易作出自殺行動等。
在下一篇文章,我們會探討如何辨識自殺傾向的訊號,以及家庭成員和照顧者可以如何帶領孩子尋找生命的意義感。
Ruby Liu MY
「賽馬會心導遊+計劃」心理健康推廣主任
已加到「我的練習」讓你隨時新增或翻閱紀錄